德州版"六稳"措施出台 28条举措促高质量发展
近日,我市出台《推进“六稳”工作落地见效的实施方案》,围绕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六个方面出台28条具体举措,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稳就业
●扩展就业容量
巩固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地位,稳住就业基本盘。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家庭服务业,提高从业人员比重。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职业农民队伍规模。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援助工作。
深入实施“三支一扶”、青年就业见习等计划,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5%以上。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整合资源推动市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建设。
推广武城、庆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经验做法,支持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返乡创业。
●抓好就业创业培训
建立并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年组织开展就业创业相关培训2万人以上。
支持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培训。
●抓好就业创业政策落实
全面落实《德州市稳定和扩大就业责任分工方案》,完善配套政策。督促各县市区加快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进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抓好失业风险防范
落实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
实行失业登记常住地服务,失业人员可在常住地申请享受当地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扩大有效信贷投放规模
引导市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倾斜和先行先试政策,保障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
●加大银企对接力度
及时向民营企业推介金融产品和融资支持政策。及时向银行机构推介产业规划、项目进展等情况,推动对接力度,优化信贷投放结构。
●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拓宽企业抵质押物范围,提高实体经济融资可获得性。引导市内银行机构积极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有序推进增量扩面工作。
●积极推进不良贷款处置
督促辖内银行用足用好不良贷款核销和批量转让政策,加快化解不良贷款。
●大力开展直接融资
梯次推进企业上市挂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持续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工作。
积极推广直接融资工具,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可转换债券和新三板企业定向增发融资。
●加强重大风险防控
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稳定外贸增长
通过政策护航、拓展多元市场、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措施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引导企业进一步扩大新兴市场的出口规模,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依托公共海外仓,推动非洲市场开拓,使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德州市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推进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中央和省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项目资金杠杆作用,加快企业群体发展壮大。
推动建立服务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服务贸易发展考核。
●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
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管理市场化,逐步推动开发区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
探索推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制、绩效工资制等人事和薪酬制度,对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特殊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招商人员可以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
●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
把京津区域作为“双招双引”的主战场,全年新签约、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
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团队,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
●组织参与重大经贸活动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高端平台,全方位宣传推介德州市投资优势,促进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在德州市投资。
精心组织举办高层次经济合作与招商推介活动,提升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等区域性展会的影响力。
●进一步优化外资营商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行重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继续强化利用外资调度考核
实行利用外资月通报、季调度、半年市领导约谈工作机制,明确县市区、开发区、部门的主体责任。
对利用外资工作落后的县市区、开发区、部门不定期约谈,压实主要领导责任。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市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市级领导干部分包省市重点项目责任制。
探索建立市级统筹调剂机制,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统筹解决因土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限制无法落地的问题,促进项目尽快落地。
●实施补短板重大工程
坚持重点片区有序更新和微改造协同并进,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积极推进京台高速德州至齐河段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德州“四纵四横一环一连”高速公路网。
●全面强化项目要素保障
积极推行“容缺审批、多评合一、拿地即开工”等模式。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用于政府在建和补短板重大项目,注重防控地方债务风险。
●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
推动农村消费提质,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重点培育2—4家城乡高效配送骨干企业,大力建设淘宝镇,推进农产品上线。
鼓励传统实体零售企业向“体验式购物”“社交式购物”转型,继续实施“惠民三进工程”,建设10分钟便民服务圈。
●稳定经济平稳向好发展预期
加强大宗商品、民生商品价格走势监测,确保物价总体平稳。
抓好经济运行保障调节,加大运行监测,强化煤电油气运等重要物资保障供应以及资金、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
●强化涉企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常态化开展“进、解、促”工作,建立“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 “送政策上门”活动。开展
推进去产能、环保治理等工作,科学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严禁环保领域“一刀切”。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制定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房地产市场调控联席会议作用,建立房地产市场预售联动机制。
加强住宅用地开发利用动态监测,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严防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
●加快统计制度改革
开展利用行政记录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省级试点工作,加强对“四上”企业的跟踪监测。
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统计数据和统计调查制度、方法调整等信息,做好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和宣传。